2007年9月28日 星期五

第一週9/10:序言

主講人:漢寶德

學經歷
知名建築師和建築學者。1934年生,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士、美國哈佛大學建築碩士、普林斯頓大學藝術碩士,曾任東海大學建築系主任、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、台南藝術學院校長,總統府國策顧問。
現為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、漢光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。

相關著作
重要建築作品包括「墾丁青年活動中心」、「台南藝術學院」、「聯合報系南園渡假休閒中心」等。著有《建築與文化近思錄》、《不耐平凡》、《博物館管理》、《博物館展示規劃》、《漢寶德談美》、《斗拱的起源》、《明清建築二論》、《建築的精神向度》、《為建築看相》、《透視建築》、《築人間:漢寶德回憶錄》、《漢寶德談美》、《中國的建築與文化》、《漢寶德談建築》、《給年輕建築師的信》、《歐洲建築散步》、《亞洲建築散步》等。
其他
學成返國貢獻於教育界、建築界、博物館界、學術界,創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、台南藝術學院。大學時即開始辦雜誌、寫評論專欄,著作甚豐。


教學內容簡介
甚麼是生命?這是最重要却很少人思考過的問題。
生物界的一切造物主要工作就是求生、就是維持生命於不墜,並設法延續生命。大自然賦予求生的本能,牠們都循著自然的規律生存於世上。只有人類,因有思考的能力,才會尋找生命的意義,為自己忙碌求生的辛勞在心靈上找到安頓。生命的原始意義就是活著,而為了在世上存活,我們要面對各種困難,甚至死亡的威脅。只有人類會因為想不通生命的意義而走上自殺之途。
做一個廿一世紀的公民應該自各個角度去認識生命。先要自科學的層面了解生命的本質。知道怎樣可以延長與延續生命,認識死亡的意義。貪生怕死是生物的本性,但人類要在精神上設法超越對死亡的恐惧。自文化的層面上,要認識生命的課題是人類創造力的基礎。由於我們對生命懷有永恆的疑慮,才有生命儀禮制度的產生,有宗教的產生,文學家與藝術家才有取之不竭的資源,創造出使我們感動的作品,並流傳於後世。凡是傳世的名作,都有觸動生命心弦的力量。

沒有留言: